书架
山寺杏花之寻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四章 载誉而归(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陪你们用餐了。”
一路上,李氏和周氏东看看,西看看,这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何城里人都喜欢逛街。因为他们手里有银子啊,所以总想买点什么,关键是还买得起。
她俩现在就是这个心态,觉得什么都好,就想买回家去。
到了流云轩门口,众人一见这装潢,便在心里开始赞叹。周氏是有一种老娘也终于来了这里的感觉,而李氏则觉得刚刚周氏没有骗她,这里果然什么都好。
当然好了,整个流云轩都是按照叶枫的建议装修的,贵不贵的且不说,单单是这装饰风格便和城里的酒楼都不同,迅速地拉开距离来。
在小二的引导下,一群人到了二楼。那小厮又和掌柜的交待了几句,这才离开了。
董明举是男子,又在县衙里培训了半个月,这一路又见过不少礼仪,所以赶忙走上前跟那小厮道了谢,又说了几句,这才回来坐下。
见状,周氏看董明举的眼神越发像在看一个金元宝一样。不过,这回连李氏都觉得董明举这孩子不错,是个懂礼的。
想了想,李氏便道:“大妹子,明举这孩子真是懂事,又是个知礼的。周嫂子,你好福气啊。”
“哪里哪里,你们玉萍也是个不错的。就这样俊俏的闺女,你呀,就等着享福吧。”
两人互相恭维了一番,直到小二前来上菜。
那小二便道:“几位客官,知县大人特别吩咐过了,今日的菜都是店里的特色菜。特别是用长生果做的几道菜,你们一定要尝尝。”
说完,那小二便离开了,然后便陆续有菜端上来。前后不过五分钟,菜便上齐了,摆满了整整一桌子。荤的素的,还有一些大伙都叫不上名字的,总之搭配的十分好,赏心悦目的。
此外,还有几壶没有开封的酒,倒像是桂花酒。
见菜上齐了,小二将门一关,几人这才开始吃了起来。的确如此,这些菜都是几人从未吃过的,又是本地的特色,所以多了几分亲切。
总之,人人吃的满嘴流油。
周氏和李氏还好,毕竟这一路上吃了不少好东西。特别是在京城那几日,那些个粉丝可大方了,给他们送了不少吃的,所以也算是有见识了。
但是汪春来一家就不一样了,哪里吃过这样好的饭菜。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见所有人都放开了大吃,也不再顾忌形象。两个小孩子更是直接用勺子舀着吃,筷子什么的直接不用了。
饶是这么吃,几人又是放开肚子吃的,菜还是剩了不少,毕竟他们也就几个人,但菜却是配的不少的。想了想,李氏便道:“这菜放在这里也是浪费,要不,我们叫那小二哥来,给我们一个袋子,我们把肉什么的带回去。”
汤汁他们也想要的,拿回去下面吃最是入味。只可惜,这店里应该是没有适合装这些的,且他们回去的时候还有坐车,根本不好带。
店小二自然是什么要求都满足的,一人给了一个纸袋子。
李氏周氏和何氏三个主妇便开始往自己的纸袋子里夹菜夹肉。等盘子里只剩下汤汁时,孙芸薹便道:“这里还有三小坛酒,要不我们也分了吧。”
就这样,带着从店里打包的东西,并一壶酒,几人在流云轩前告别,各自回家去了。
孙芸薹家自然是兵分两路,陈千果去了县衙拿户籍纸,孙芸薹则带着她爹娘一家逛街,准备买些被子和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必须品。
说起来,马上就要分家了,他们势必是要新起房子的,什么都是需要的。现在买倒是合适,反正都在城里。
另一边,周氏想都没有想便带着儿子董明举去了趟书店,买了一些纸和笔。董明举虽然这般大了,早就错过了启蒙年龄,但和他爹商议后,她还是想让儿子去试试。
她算是明白了,干什么都不如读书好。
就她儿子这段时间赚来的这些地啊银子啊,哪怕是她和他爹拼命干几辈子也赚不来。而他,不过是背了一段时间的书,这一切便都有了。
然后,想了想,看了看手中的银子,毫不犹豫地又去店里买了些糕点,又去肉摊子上买了十斤肉,买了几匹布,并些各类吃食,这才坐了牛车回家去了。
至于李氏,也和周氏差不多。先去肉摊子上买了十多斤好肉,又央着马屠夫送了些骨头。她家里妯娌多,这下子回去,不用说肯定是要请客的。反正都是要坐车回去,倒不如今天一次买完算了,省得来回折腾。
接着又去不同的地方买了菜、调料、布料、糕点和酒,母女俩这才坐了车满意地回家去了。望着这一大堆战利品,李氏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阮玉萍的爹阮大朗是阮家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两个弟弟都已成家,两个妹妹倒是都还未出嫁,还跟着阮家二老住在一起。
由于人口太多,所以早些年便分了家。两个妹妹跟着阮家二老住着,阮大朗和两个兄弟每个月往家里交一些粮食,一年交一两银子,算是赡养费。
因为分家早,所以几家人相处的倒也算和睦,毕竟不住在一起,也没什么摩擦。不过是过年过节聚聚罢了,平时都是各过各的。
只是,这次阮玉萍莫名其妙地就出名了,弄得老二老三家都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更多的是开心。老大家这样了,以后也算是发达了,想来会拉扯一下他们的。
只是,他们只知道阮玉萍得了县里发的白面和大米银子,却还不知道阮玉萍得了更多赏赐的事。这也是李氏刻意隐瞒的结果。要不然,指不定会怎样呢。
等阮玉萍母女俩坐的牛车到了村口的时候,便有眼尖的人去阮家说了。毕竟,村里人都是靠步行,哪里有这个闲钱坐车回来。
现在母女俩敢这样,指不定又得了什么赏赐。
阮大朗得了信,立即就往村口跑。
先是他的大丫头跟着衙役去了京城,接着他婆娘也被接去了,搞得他心里慌慌张张的。而且,这一去就是一个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是越来越慌的。
见状,村里甚至有人打趣他道:“你闺女现在可是有出息了,现在很多人都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