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载誉而归(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打听她的消息。又把你婆娘接走了,你说会不会就在京城住下了,找个城里人嫁了,不回来了?”
现在,以阮玉萍的条件,的确可以找个城里人嫁了。至于还回不回来,还真是凭良心罢了。
村民们都知道阮大朗之前想卖闺女的事,他本身是不认识城里人的,所以四处托人打听消息。
村民的这些话,刚开始他是不信的,觉得婆娘和女儿一直都是弱弱的,肯定不敢这样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女俩一点消息都没有,他这才慌了。
要真是不回来,他一个大男人怎么养活家里的孩子?
现在听说母女俩回来了,还不得赶紧去看看。
等他到了半路的时候,便看见了那辆张扬的牛车。正要骂几句,就听见李氏掀开帘子说道:“当家的,快上来。”
牛车停了一会儿,阮大朗便坐了上去。只是,却瞬间惊呆了,因为满车全是吃的喝的,居然还有酒。
“这,这是?” 阮大朗现在只知道开心了。
李氏和阮玉萍一走,家里没有人会做饭,二丫还小,做的饭实在是不好吃,所以他们最近都是在阮家二老家里吃的,惹得他二弟妹和三弟妹意见不小,觉得自己给的粮食和银子被老大家的占了便宜。
“看你这傻样,饿了吧。那,这是城里著名大酒楼流云轩里的饭菜,你尝尝吧。”说着李氏便把打包回来的肉和菜递给了阮大朗。
李氏最近一直在外跟着阮玉萍吃喝,每日里都是睡到自然醒,加上伙食不错,又没了烦心事,所以皮肤什么的都变白了一些。加上这一身新衣赏,怎么看怎么俊俏,把阮大朗看得眼睛都直了。
李氏有些得意,也有些害羞,打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女儿还在跟前呢,便赶紧吃那些肉和菜。要说这些菜也太香了,也不知道自家婆娘是在哪里买的。
狼吞虎咽的,跟饿了几天似的。
想都不用想,这一个月估计过得不怎么好。她在路上担心了好几回,倒是阮玉萍这样道:“娘啊,你好不容易跟我出来一趟,就别老是想着家里了。反正不管你再想,你也是回不去的。”
为此,一开始李氏还不乐意,觉得阮玉萍玩性大,几天便把家里人忘了。
可阮玉萍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想了想便道:“娘啊,你在家那样忙,操持家务,抚养弟妹,可是别人呢,孝顺爷爷奶奶,可是二婶三婶却觉得什么都是你应该做的。刚好有这个机会,让她们感受一下你的感受。”
李氏一想,的确是这样,老二老三家的总是仗着自己小,时不时的便耍滑头,什么活都推给她做。就拿年夜饭来说吧,一年就那么一次,等阮家二老买好食材,她俩便开始装病,不是肚子不舒服便是头疼,反正就是不干活。
而等饭一做好,便什么都好了,只知道吃。
对此,她也抱怨过,可是她男人便道:“你这个做大嫂的累一点是应该的,不要跟弟妹计较。”
啊呸,那两个狐狸精,仗着自己年轻,又肯花银子往脸上使,几句话就迷得她男人五迷三道的。
想到这里,李氏便不再心疼阮玉萍给她买的那些雪花膏啊胭脂什么的。就如阮玉萍所言,这个家是要慢慢好起来的,朝富户发展的。既然这样,她不应该早作准备么。
牛车就是快,马上就要到家了。
虽然一路上各种颠簸,但总好过步行。最近可是下了雨的,村子里各种泥泞不堪的。
要是走路,她俩的鞋可不就全部费了?要知道,这两双鞋还是在京城买的,无论是样式还是舒适度都非常不错。就算是过年拿出来穿,也是很不错的。
而阮大朗自从看见了满车的东西,也不再吭声,也理解了自己婆娘和女儿坐车回来的原因。就这些东西,要是用手提着回来多显眼啊。
阮玉萍上次得了奖,代表青山县去京城比赛前,县里不是发了米面和银子么?也幸好是官府发的,李氏扯谎说不能动,要不然是,早就被亲戚们上门要走了。
而李氏,倒是和阮大朗心有灵犀一般,突然就问道:“当家的,这段时间我和女儿不在,那些米面都还在吧?”
闻言,阮大朗立即就像犯了错一样,半响才道:“在的在的,只是剩下不多了。你也知道的,这段时间孩子们都在爹娘那里吃饭,我和二丫也去,所以就把米面搬过去了。总不能白吃人家的吧。”
对此,李氏心里是早有准备的,反正那么几百斤的粮食放在家里,老二老三家的不惦记那就太不正常了。
而事实上却是,她前脚刚走,老二老三家的就上门来了,拉着他诉苦,又说爹娘年纪大了,吃了一辈子的粗粮,想吃白面和大米。
就这样,阮大朗迷迷糊糊的便把大米和白面往二老家里搬,只剩了一小半。而自从那天开始,几人都开始去老人家里吃饭,从不缺席。
所以,她和阮玉萍早就开始规划起下一步的生活来。反正那些银子放在家里也是不稳定的因素,倒不如像阮玉萍建议的,直接去城里置办一个小铺子,或者再买一块地,放出去,坐在家里收租子。
这银子若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他们败光的。
“没事,吃了也罢,反正那米面不就是拿来吃的么。我还想着等我回来再给爹娘分一半过去。既然你先拿过去了,那就正好。”李氏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到。
对于李氏的大度,阮大朗很是欢喜,简直是越看越顺眼。且李氏现在说话又透着一股子城里人才有的媚劲,看得阮大朗火大。
若不是在车上,还真想把她就地正法了。
阮玉萍倒是不受影响,像是没听过父母的对话,认真地在那里盘算着什么。
她早就找何方打听过了,城里的铺子太贵了,根本买不起。不过,倒是有那种小小窄窄的门脸,也就是一间屋子大小,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茅厕,简直是什么都没有。
就这样,也要六十两银子。
想到这里,她便有些发愁,情不自禁地“哎”了一声。要说这城里的铺子为何就这样贵呢。像他们这样的,要置办一个铺子,实在是太难了。
第(3/3)页
打听她的消息。又把你婆娘接走了,你说会不会就在京城住下了,找个城里人嫁了,不回来了?”
现在,以阮玉萍的条件,的确可以找个城里人嫁了。至于还回不回来,还真是凭良心罢了。
村民们都知道阮大朗之前想卖闺女的事,他本身是不认识城里人的,所以四处托人打听消息。
村民的这些话,刚开始他是不信的,觉得婆娘和女儿一直都是弱弱的,肯定不敢这样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女俩一点消息都没有,他这才慌了。
要真是不回来,他一个大男人怎么养活家里的孩子?
现在听说母女俩回来了,还不得赶紧去看看。
等他到了半路的时候,便看见了那辆张扬的牛车。正要骂几句,就听见李氏掀开帘子说道:“当家的,快上来。”
牛车停了一会儿,阮大朗便坐了上去。只是,却瞬间惊呆了,因为满车全是吃的喝的,居然还有酒。
“这,这是?” 阮大朗现在只知道开心了。
李氏和阮玉萍一走,家里没有人会做饭,二丫还小,做的饭实在是不好吃,所以他们最近都是在阮家二老家里吃的,惹得他二弟妹和三弟妹意见不小,觉得自己给的粮食和银子被老大家的占了便宜。
“看你这傻样,饿了吧。那,这是城里著名大酒楼流云轩里的饭菜,你尝尝吧。”说着李氏便把打包回来的肉和菜递给了阮大朗。
李氏最近一直在外跟着阮玉萍吃喝,每日里都是睡到自然醒,加上伙食不错,又没了烦心事,所以皮肤什么的都变白了一些。加上这一身新衣赏,怎么看怎么俊俏,把阮大朗看得眼睛都直了。
李氏有些得意,也有些害羞,打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女儿还在跟前呢,便赶紧吃那些肉和菜。要说这些菜也太香了,也不知道自家婆娘是在哪里买的。
狼吞虎咽的,跟饿了几天似的。
想都不用想,这一个月估计过得不怎么好。她在路上担心了好几回,倒是阮玉萍这样道:“娘啊,你好不容易跟我出来一趟,就别老是想着家里了。反正不管你再想,你也是回不去的。”
为此,一开始李氏还不乐意,觉得阮玉萍玩性大,几天便把家里人忘了。
可阮玉萍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想了想便道:“娘啊,你在家那样忙,操持家务,抚养弟妹,可是别人呢,孝顺爷爷奶奶,可是二婶三婶却觉得什么都是你应该做的。刚好有这个机会,让她们感受一下你的感受。”
李氏一想,的确是这样,老二老三家的总是仗着自己小,时不时的便耍滑头,什么活都推给她做。就拿年夜饭来说吧,一年就那么一次,等阮家二老买好食材,她俩便开始装病,不是肚子不舒服便是头疼,反正就是不干活。
而等饭一做好,便什么都好了,只知道吃。
对此,她也抱怨过,可是她男人便道:“你这个做大嫂的累一点是应该的,不要跟弟妹计较。”
啊呸,那两个狐狸精,仗着自己年轻,又肯花银子往脸上使,几句话就迷得她男人五迷三道的。
想到这里,李氏便不再心疼阮玉萍给她买的那些雪花膏啊胭脂什么的。就如阮玉萍所言,这个家是要慢慢好起来的,朝富户发展的。既然这样,她不应该早作准备么。
牛车就是快,马上就要到家了。
虽然一路上各种颠簸,但总好过步行。最近可是下了雨的,村子里各种泥泞不堪的。
要是走路,她俩的鞋可不就全部费了?要知道,这两双鞋还是在京城买的,无论是样式还是舒适度都非常不错。就算是过年拿出来穿,也是很不错的。
而阮大朗自从看见了满车的东西,也不再吭声,也理解了自己婆娘和女儿坐车回来的原因。就这些东西,要是用手提着回来多显眼啊。
阮玉萍上次得了奖,代表青山县去京城比赛前,县里不是发了米面和银子么?也幸好是官府发的,李氏扯谎说不能动,要不然是,早就被亲戚们上门要走了。
而李氏,倒是和阮大朗心有灵犀一般,突然就问道:“当家的,这段时间我和女儿不在,那些米面都还在吧?”
闻言,阮大朗立即就像犯了错一样,半响才道:“在的在的,只是剩下不多了。你也知道的,这段时间孩子们都在爹娘那里吃饭,我和二丫也去,所以就把米面搬过去了。总不能白吃人家的吧。”
对此,李氏心里是早有准备的,反正那么几百斤的粮食放在家里,老二老三家的不惦记那就太不正常了。
而事实上却是,她前脚刚走,老二老三家的就上门来了,拉着他诉苦,又说爹娘年纪大了,吃了一辈子的粗粮,想吃白面和大米。
就这样,阮大朗迷迷糊糊的便把大米和白面往二老家里搬,只剩了一小半。而自从那天开始,几人都开始去老人家里吃饭,从不缺席。
所以,她和阮玉萍早就开始规划起下一步的生活来。反正那些银子放在家里也是不稳定的因素,倒不如像阮玉萍建议的,直接去城里置办一个小铺子,或者再买一块地,放出去,坐在家里收租子。
这银子若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他们败光的。
“没事,吃了也罢,反正那米面不就是拿来吃的么。我还想着等我回来再给爹娘分一半过去。既然你先拿过去了,那就正好。”李氏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到。
对于李氏的大度,阮大朗很是欢喜,简直是越看越顺眼。且李氏现在说话又透着一股子城里人才有的媚劲,看得阮大朗火大。
若不是在车上,还真想把她就地正法了。
阮玉萍倒是不受影响,像是没听过父母的对话,认真地在那里盘算着什么。
她早就找何方打听过了,城里的铺子太贵了,根本买不起。不过,倒是有那种小小窄窄的门脸,也就是一间屋子大小,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茅厕,简直是什么都没有。
就这样,也要六十两银子。
想到这里,她便有些发愁,情不自禁地“哎”了一声。要说这城里的铺子为何就这样贵呢。像他们这样的,要置办一个铺子,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