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小阁老赵昊赵守正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试题中,隆庆皇帝一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赵公子说是三个,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会算,也不能刚刚好两个全猜到,一点余量都不留啊。

  那样不科学。

  赵昊靠坐在火炉旁的摇椅上,膝盖上搭一条提花毛毯。

  微微摇晃中,他闭着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几份名列前茅的对策卷。

  赵昊要提炼出他们的论点看一看,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尤其是那罗万化的,居然能让阅卷的大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