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764章:亲亲尊贤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地位显赫,而且精明强干,对肃顺揽权是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为巩固权位,肃顺拼命与恭亲王为敌。

  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由,仓皇避往热河,命恭亲王留京出面议和,谓“办理抚局”。

  文宗暗自盘算议和是假,争取时间部署兵力为真,他没想到恭亲王竟然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文宗对此感到很不满。

  肃顺则趁机重伤奕䜣,守旧派随之望风捕影,谣传恭亲王将借助洋人的势力造反,这更加重了文宗对恭亲王的猜疑,

  最严重的事件是文宗将恭亲王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加深了恭亲王与肃顺的矛盾。

  清朝家法特别看重“亲亲尊贤”这四个字,选派顾命大臣,尤其应该按这个规矩办。

  十个亲王,有七个是承袭而来,二个是由郡王晋封,只有和硕恭亲王奕䜣与诸王不同,是宣宗朱笔亲封,特显尊荣。

  再说恭亲王与文宗兄弟手足,奈如一母所生,可谓亲中之亲。

  显然,以恭亲王的身份和才具,如无很深的猜疑和肃顺的挑拨离间,则文宗选取的顾命八大臣,应该以恭亲王为首才是。

  倘若如此,则以恭亲王的地位,足以抑制肃顺的揽权,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变发生。

  肃顺和懿贵妃(慈禧)水火不容的关系,由来已久。

  懿贵妃心里明白,咸丰皇帝病入膏肓,寿数将尽,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皇长子载淳将会继承皇位,她有责任帮助儿子处理军国事务。

  为此,她一方面严格要求儿子,另一方面设法与闻政务。

  咸丰皇帝命她代为批答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她可以从奏折中了解内外局势,观察大臣言行,熟悉朝章制度;再从皇帝的批答中知道政务的处理方法,从中体会驭下之道,研究训谕款式。

  肃顺因此在皇帝面前说懿贵妃揽权,喜欢干预朝政。懿贵妃因此恼恨,亦可想而知。

  慈禧和肃顺这两个死对头,前后大致斗了四个回合。

  幼主载淳继位后,按照清朝的家法,母以子贵,懿贵太妃应尊为皇太后。

  但肃顺不顾别人的提醒,依然把她与其他妃嫔一样对待,视为“太妃”。

  当皇后执政时,肃顺借故拖延一天,有意要把两宫太后分出高下先后来。

  第一个回合肃顺胜了。两宫并尊,却非同日,懿贵妃毕竟晚了一日才得封为太后。

  因为她住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很自然地被称为“西太后”。

  这样,住在东暖阁的另一位太后就应该是“东太后”。

  “东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不久上位号“慈安”,“西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肃顺对两宫太后互有扬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慈安太后秉性宽厚和平,胸无大志,不懂朝政,尽可以蒙蔽,不足为虑。因之每每对慈安太后表面上敬重之诚,保持君臣之礼。

  慈禧太后则不同,这是个厉害的角色,在肃顺看来,她和宋朝的章献刘皇后一样喜欢大权独揽,对她不能等闲视之,每欲裁抑。在慈禧看来,这是肃顺故意和她过不去。

  肃顺对慈禧一直是严加防范。对于两官太后与什么人接触,谈些什么,极为注意,为此在宫里安插了奸细。

  清朝的家法,太后偶尔可以垂询国事,此所谓“听政”。

  但是,当两官提出以令印作为谕旨曾经过目的凭证时,肃顺表示:两宫太后只能令印,不能更易谕旨的内容,而且章奏不先呈览。

  如果这样办,两宫听政,有名无实。慈禧太后坚持章奏呈览以及用御赐两印代替朱笔,于是,第二个回合是肃顺输了。

  御史董元醇上奏“敬陈管见”一折,两宫太后将该奏折“留中不发”。

  奏折“留中”本是君上的一种偶可为之的特权,肃顺一伙竟敢公然索要“留中”的折子,继而阳奉阴违,不照“上面”交代的诺写旨,另搞一套,痛驳董元醇。

  其实董元醇奏请给皇帝添派师傅,并没有说错,“痛驳”竟不分青红皂白,说什么“亦毋庸议”;

  董元醇奏请“另行简派亲王”一起办事,也没说错,“痛驳”竟质问“是诚何心?”

  这简直是不让人过问国事;

  两官太后手中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图章,是咸丰皇帝亲手所赐,“痛驳”却抹杀这个事实,有欠公平。

  “痛驳”说“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殊属非是”,这是借皇帝之口,训斥太后。

  肃顺一伙于召见时凌逼孤儿寡妇,甚至把皇帝吓得大哭,遗溺在太后身上。肃顺等人最后于脆“搁车”(按:即把上谕、奏折,搁着不看),凡此史无前例的违命抗旨及封锁,已构成叛逆行为。

  经过激烈的争吵,陷入僵局,两宫太后因为没有实力,被逼在痛驳董元醇的旨稿上领了印。第三个回合,是肃顺胜了。

  文宗刚驾崩,慈禧太后就向慈安太后提出:应该废“顾命”体制,立“垂帘”体制。

  冲人在位,太后临朝称制的故事,已有八例,可以作为垂帘之议的根据。

  但是,顾命八大臣不管怎样跋扈专擅,亲承末命的事总是有的,地位是合法的。

  清朝的家法,只有顾命辅政,并无女主垂帘,贸然提出垂帘的主张,可能会招致大臣的反对和清议的不满。

  应该先造舆论,争取清议的支持,然后周密布置,才能使肃顺一伙就范,否则会被反咬一口,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是由谁做这些事,怎样去做。

  慈安太后心地宽厚,遇事无主见,干不了大事。

  清廷宫禁甚严,王公亲贵等闲之人不得谒见后妃,太后也无召见外臣之力,只能为咨商国事而召见顾命大臣。两宫太后实际上等于被软禁了。两宫太后不仅无权无勇,行动也不自由,只好在统治集团的最高阶层中寻求支持力量。

  满朝亲贵,唯一能办大事、缓急可待的人是恭亲王。两宫太后只能联络恭亲王,内外并举,才能一下子打倒肃顺。恭亲王果然不负厚望,站到了两宫太后一边。

  这里有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即恭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