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7章:六镇起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是大家熟知的士族集团做大,这是两汉魏晋时期非常明显的一种特色。
既然北魏走上了重用士族的老路,那么武将们的地位自然要下降了。而北方六镇作为武将中比较尴尬的存在,地位自然更是一落千丈。
好了,完犊子了,到了北魏后期,北魏朝廷对北方六镇压根就不在意了,甚至将北方六镇变成了发配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
尤其是孝明帝时期,直接颁布了这么一条诏令:
诸州镇军贯,元非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
这就是说,过去北方六镇百姓军籍、军户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了,改成了依附性很强的府户,这帮人从此名正言顺地遭受着镇将们的奴役。
还有脸面吗?还有王法吗?多方面因素的打压之下,北方六镇的将领们捞不到任何好处了。为此这帮人只能将贪婪的手伸向了北方六镇的低级镇兵,以及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被奴役的这帮普通士兵和百姓,还不起来,等着拿自家的血汗钱帮地主老财们过年吗?
于是乎,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终于爆发。
怀荒镇的农民杀掉了镇将于景,沃野镇百姓破六韩拔陵也诛杀了镇将,攻占了沃野镇,甚至改元。
隔了没多久,高平镇民赫连恩也起兵反叛,攻占了高平镇,结果被赶跑了。此后柔玄镇百姓也发动了起义,莫折大提再次攻占了高平,发动了关陇起义。
当时北魏朝局动荡,压根就无力平叛,甚至向昔日宿敌柔然借兵,希望他们帮忙平定北方六镇起义。
这可真的太滑稽了,当年六镇兵马是北魏用来防备柔然了,如今北魏却要借助柔然的力量来收拾六镇兵马。
柔然出兵以后,起义军腹背受敌,自然是兵败如山倒,其中有20万兵民被俘虏押送到了河北三州。结果这地方又没吃的,你说要命吧?人家要么逃亡,要么再次起兵。其中比较牛掰的人物便是葛荣了。
葛荣在河北的起义,几乎是连战连捷,北魏各地都出现了响应葛荣的局面。北魏末年的双雄宇文泰和高欢,都曾经参加过葛荣的起义军。
结果葛荣也被北魏权臣尔朱荣给击败了,此后尔朱荣又派遣贺拔岳等人击败了关中的万俟丑奴起义军,彻底平息了这场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算是告一段落了,可再回头看看北魏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为了平息六镇起义,北魏甚至要靠柔然的兵马,你说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威慑力呢?
因此从六镇起义中崛起的尔朱荣,成为了北魏新的掌舵人。此后北魏的所有君主,基本都是傀儡。这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六镇起义看似是一场偶然的动乱,实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从外部矛盾逐渐消除开始,六镇逐渐失势后,这场动乱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北魏朝廷对六镇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关注程度也直线下降,因此朝廷对六镇将领也疏于管理,使得北方六镇军民矛盾异常尖锐。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可孝文帝一气呵成的态度,再次让北方六镇成了冷板凳上的常客。你说能不爆发矛盾吗?
尔朱荣被孝庄帝灭了以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的部下们给宰了。高欢逐渐掌握了北魏的政权,结果宇文泰又在关中表示反对,自此北魏开始分裂,不久后形成了高欢主宰的东魏,和宇文泰主宰的西魏!
北魏在立国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随着北魏不断深入中原,拓跋宏认为过于靠北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北魏都城,迁都到洛阳有利于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北魏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阳。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从此之后,拓跋宏改叫元宏。
当然了,元宏的这些做法难免会遇到反对者,不过元宏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元恂会站出来反对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爱看书,习惯了待在平城,觉得洛阳太热,总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阳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悦多次劝他,可元恂根本听不进去。
不久之后,他就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让元恂留在洛阳。
父亲出远门了,元恂决定趁机跑回平城,他和亲信们在一起商议,准备带领骑兵返回平城。行动之前,元恂先干掉了自己讨厌的高道悦。
洛阳城顿时陷入混乱,好在禁军首领元俨稳住了局面,元恂的计划才没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后大吃一惊,回到洛阳就把元恂打了一顿,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元恪为太子。
在和反对变革的势力斗争了多年之后,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称北魏宣武帝。
元恪当皇帝时只有十六岁,因此元宏在临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辅政。
元禧是元宏的亲兄弟,他是辅政大臣之首,但是这个人贪财好色,利用权力大肆捞钱,元恪内心很讨厌他。
元禧心里也有数,等到元恪亲政之后,怕元恪找自己算账,于是他召集人马,准备发动叛乱。
可是他的叛乱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带兵杀入都城,不过他的队伍士气低落,元禧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是大家熟知的士族集团做大,这是两汉魏晋时期非常明显的一种特色。
既然北魏走上了重用士族的老路,那么武将们的地位自然要下降了。而北方六镇作为武将中比较尴尬的存在,地位自然更是一落千丈。
好了,完犊子了,到了北魏后期,北魏朝廷对北方六镇压根就不在意了,甚至将北方六镇变成了发配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
尤其是孝明帝时期,直接颁布了这么一条诏令:
诸州镇军贯,元非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
这就是说,过去北方六镇百姓军籍、军户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了,改成了依附性很强的府户,这帮人从此名正言顺地遭受着镇将们的奴役。
还有脸面吗?还有王法吗?多方面因素的打压之下,北方六镇的将领们捞不到任何好处了。为此这帮人只能将贪婪的手伸向了北方六镇的低级镇兵,以及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被奴役的这帮普通士兵和百姓,还不起来,等着拿自家的血汗钱帮地主老财们过年吗?
于是乎,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终于爆发。
怀荒镇的农民杀掉了镇将于景,沃野镇百姓破六韩拔陵也诛杀了镇将,攻占了沃野镇,甚至改元。
隔了没多久,高平镇民赫连恩也起兵反叛,攻占了高平镇,结果被赶跑了。此后柔玄镇百姓也发动了起义,莫折大提再次攻占了高平,发动了关陇起义。
当时北魏朝局动荡,压根就无力平叛,甚至向昔日宿敌柔然借兵,希望他们帮忙平定北方六镇起义。
这可真的太滑稽了,当年六镇兵马是北魏用来防备柔然了,如今北魏却要借助柔然的力量来收拾六镇兵马。
柔然出兵以后,起义军腹背受敌,自然是兵败如山倒,其中有20万兵民被俘虏押送到了河北三州。结果这地方又没吃的,你说要命吧?人家要么逃亡,要么再次起兵。其中比较牛掰的人物便是葛荣了。
葛荣在河北的起义,几乎是连战连捷,北魏各地都出现了响应葛荣的局面。北魏末年的双雄宇文泰和高欢,都曾经参加过葛荣的起义军。
结果葛荣也被北魏权臣尔朱荣给击败了,此后尔朱荣又派遣贺拔岳等人击败了关中的万俟丑奴起义军,彻底平息了这场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算是告一段落了,可再回头看看北魏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为了平息六镇起义,北魏甚至要靠柔然的兵马,你说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威慑力呢?
因此从六镇起义中崛起的尔朱荣,成为了北魏新的掌舵人。此后北魏的所有君主,基本都是傀儡。这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六镇起义看似是一场偶然的动乱,实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从外部矛盾逐渐消除开始,六镇逐渐失势后,这场动乱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北魏朝廷对六镇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关注程度也直线下降,因此朝廷对六镇将领也疏于管理,使得北方六镇军民矛盾异常尖锐。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可孝文帝一气呵成的态度,再次让北方六镇成了冷板凳上的常客。你说能不爆发矛盾吗?
尔朱荣被孝庄帝灭了以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的部下们给宰了。高欢逐渐掌握了北魏的政权,结果宇文泰又在关中表示反对,自此北魏开始分裂,不久后形成了高欢主宰的东魏,和宇文泰主宰的西魏!
北魏在立国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随着北魏不断深入中原,拓跋宏认为过于靠北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北魏都城,迁都到洛阳有利于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北魏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阳。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从此之后,拓跋宏改叫元宏。
当然了,元宏的这些做法难免会遇到反对者,不过元宏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元恂会站出来反对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爱看书,习惯了待在平城,觉得洛阳太热,总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阳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悦多次劝他,可元恂根本听不进去。
不久之后,他就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让元恂留在洛阳。
父亲出远门了,元恂决定趁机跑回平城,他和亲信们在一起商议,准备带领骑兵返回平城。行动之前,元恂先干掉了自己讨厌的高道悦。
洛阳城顿时陷入混乱,好在禁军首领元俨稳住了局面,元恂的计划才没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后大吃一惊,回到洛阳就把元恂打了一顿,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元恪为太子。
在和反对变革的势力斗争了多年之后,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称北魏宣武帝。
元恪当皇帝时只有十六岁,因此元宏在临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辅政。
元禧是元宏的亲兄弟,他是辅政大臣之首,但是这个人贪财好色,利用权力大肆捞钱,元恪内心很讨厌他。
元禧心里也有数,等到元恪亲政之后,怕元恪找自己算账,于是他召集人马,准备发动叛乱。
可是他的叛乱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带兵杀入都城,不过他的队伍士气低落,元禧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