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9章:守江必守淮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冬渐至,天渐寒,街头十字路口一角,便会火堆点点。那是人们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包袱、寒衣,寄温暖。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年为亡者“寄”几件寒衣,正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爱与亲情的教育!
诸葛亮一生九伐中原备受世人敬仰,而孙权一生五伐中原,为何成了笑柄。
说这个问题,需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还有曹魏在扬州的人事任免,以及孙权的个人特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如此四层递进之后,就懂了孙权的北伐为何会成为一个笑话,他本人的最大弱点何在。
东吴经三世奋斗才从孙坚时的袁术部将,变孙策时的地方诸侯,及至孙权时的一方霸主。
孙坚和孙策时代,孙家发迹过程中,老爹孙坚为孙权打下威名,老哥孙策为孙权打下地盘,有威名有地盘后,孙权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威望和地盘进一步扩大。
这无疑考验孙权的战略眼光。
幸而,孙权在关键时刻,收获了自己的国策总设计师,周瑜和鲁肃。
按《三国志·周瑜传》和《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这两个东吴英将人杰,在为孙权谋划的国策中,都是著名的两分天下之策。
以下是两段史料中,关于这谋划的记载。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鲁肃传》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这两段记载,鲁肃见孙权那段在前,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孙权年方18岁,刚刚成年,虽然对这样的未来心之神往,但明白这不是当时东吴势力能考虑的。
不过这段话被孙权铭记在心,进而念念不忘。
在经过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孙权终于在周瑜的帮助下,开始践行鲁肃的《榻上对》。
可惜这件事还没开始,就因为周瑜的暴毙,而无果而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二十八岁的孙权授命周瑜进攻巴蜀,途径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突然病逝,失去主将的东吴势力只能无奈退回。
进攻巴蜀的计划,因为周瑜的病逝而成了泡影。
周瑜的接班人鲁肃则在和荆州的长久拉锯中耗费了无尽精力,孙权图谋巴蜀的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延后了。
制定好的国策,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成了泡影。就注定孙权势力要么等待时机,要么调整国策。随后不久发生的一切,让孙权只能选择调整国策。
孙权心心念的巴蜀,在公元214年成了刘备地盘,这消息传来后,让孙权和鲁肃大为气愤。
为此孙权愤恨地说:猾虏乃敢挟诈!(刘备这人太狡猾了)
可生活还要继续,地盘还要扩充。
失去窥伺巴蜀可能的孙权,只好改变国策。
在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数次荆州争夺战,经过数轮争夺,孙刘两家在公元215年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平分了荆州的地盘,也让孙刘之间的纷争状态暂时缓解。
但,孙权依旧不甘心啊?
为何如此,答案是《榻上对》行不通,失去了扩张方向,要想稳守东吴,孙权构筑东吴的战略缓冲,稳定东吴安全局势。
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缓冲区?答案很简单:除了全据荆州之外,还有进取淮河!
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淮河的外线防御,长江天堑其实也不牢靠。横跨千里绵延不绝的长江,足够曹魏势力在任何地点跨江而来,这样的局势,让孙权寝食难安。
分兵把守无疑是个伪命题,漫长的沿江防线即便耗费无尽人力、物力,依旧守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防线前置,增加战略缓冲区,做好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冬渐至,天渐寒,街头十字路口一角,便会火堆点点。那是人们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包袱、寒衣,寄温暖。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年为亡者“寄”几件寒衣,正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爱与亲情的教育!
诸葛亮一生九伐中原备受世人敬仰,而孙权一生五伐中原,为何成了笑柄。
说这个问题,需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还有曹魏在扬州的人事任免,以及孙权的个人特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如此四层递进之后,就懂了孙权的北伐为何会成为一个笑话,他本人的最大弱点何在。
东吴经三世奋斗才从孙坚时的袁术部将,变孙策时的地方诸侯,及至孙权时的一方霸主。
孙坚和孙策时代,孙家发迹过程中,老爹孙坚为孙权打下威名,老哥孙策为孙权打下地盘,有威名有地盘后,孙权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威望和地盘进一步扩大。
这无疑考验孙权的战略眼光。
幸而,孙权在关键时刻,收获了自己的国策总设计师,周瑜和鲁肃。
按《三国志·周瑜传》和《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这两个东吴英将人杰,在为孙权谋划的国策中,都是著名的两分天下之策。
以下是两段史料中,关于这谋划的记载。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鲁肃传》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这两段记载,鲁肃见孙权那段在前,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孙权年方18岁,刚刚成年,虽然对这样的未来心之神往,但明白这不是当时东吴势力能考虑的。
不过这段话被孙权铭记在心,进而念念不忘。
在经过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孙权终于在周瑜的帮助下,开始践行鲁肃的《榻上对》。
可惜这件事还没开始,就因为周瑜的暴毙,而无果而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二十八岁的孙权授命周瑜进攻巴蜀,途径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突然病逝,失去主将的东吴势力只能无奈退回。
进攻巴蜀的计划,因为周瑜的病逝而成了泡影。
周瑜的接班人鲁肃则在和荆州的长久拉锯中耗费了无尽精力,孙权图谋巴蜀的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延后了。
制定好的国策,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成了泡影。就注定孙权势力要么等待时机,要么调整国策。随后不久发生的一切,让孙权只能选择调整国策。
孙权心心念的巴蜀,在公元214年成了刘备地盘,这消息传来后,让孙权和鲁肃大为气愤。
为此孙权愤恨地说:猾虏乃敢挟诈!(刘备这人太狡猾了)
可生活还要继续,地盘还要扩充。
失去窥伺巴蜀可能的孙权,只好改变国策。
在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数次荆州争夺战,经过数轮争夺,孙刘两家在公元215年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平分了荆州的地盘,也让孙刘之间的纷争状态暂时缓解。
但,孙权依旧不甘心啊?
为何如此,答案是《榻上对》行不通,失去了扩张方向,要想稳守东吴,孙权构筑东吴的战略缓冲,稳定东吴安全局势。
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缓冲区?答案很简单:除了全据荆州之外,还有进取淮河!
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淮河的外线防御,长江天堑其实也不牢靠。横跨千里绵延不绝的长江,足够曹魏势力在任何地点跨江而来,这样的局势,让孙权寝食难安。
分兵把守无疑是个伪命题,漫长的沿江防线即便耗费无尽人力、物力,依旧守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防线前置,增加战略缓冲区,做好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