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1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但这种情况是建立在元廷苛捐杂税、各路起义军大战,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死亡,土地无主、人少地多的情况下,朝廷稳定后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再发生了。”
毕自严回答完后,朝着崇祯微躬,示意自己回答完了。
可崇祯却是没有给出答复,而是静静的看着他,搞得毕自严额头冷汗都出来了,回想着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冒犯龙威的地儿。
不待他全部回想完,崇祯却是低声道:“毕爱卿,你出身世家,曾祖父毕恪是户部尚书、祖父毕忠臣、父亲毕木都是大臣,你自幼在这种环境下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挨饿的滋味。
所以,你虽然了解民生疾苦,但你毕竟没有感同身受,自然也无法理解百姓对粮食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崇祯沉顿了一下,随后低吟了起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昼出云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
“朕读书少,你饱读诗书,这种诗词应该比朕知道的多的多。”
一字一句,如同晨钟暮鼓在毕自严脑海中炸开。
诚如皇帝所说,这类的诗词他能瞬间找出三五十处,可他从未仔细的想过、或者说他想过但未亲身体验过,想了也想的不深。
但结合皇帝的提问和他的回答,他似乎明白了皇帝想要说的。
果然,他还未彻底想明白,崇祯就继续出声了:“你说没有合适的工具,耕地效率不高,这是事实,可你细数古代的农耕工具,
诸如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秦代的铁铧、汉代的铁锹和锸、隋唐宋元时期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水田耙、耖、秧马、耘荡等等;
有几种是朝廷工部或者相关部院研究出来的?基本都是民间百姓为了解决耕种效率而自行研究出来的。
其次,你说的从荒地到熟地、再到良田需要时间长,可据朕所知,荒地到熟地经过翻耕、农家肥、草木灰、不间断的除草等等,
快则两三年、快则五年,就能成为熟地,用三五年的时间换未来几十年,你觉得百姓会不会算这个账?
士绅富商把持,朝廷真不知道吗?大明开国以来两次清理耕地,分别是太祖初年和嘉靖帝年间,
咱们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彻底清查出来,但肯定比皇册登基上要多出来很多,做肯定比不做的要好。
朝廷真要是想放开垦荒,什么耕种效率低、通行不便等等因素都不是问题,百姓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
他们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不愿意放开垦荒的政令,哪怕是知道底层富商士绅把控乡镇也是当做不知道。
你可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正听的入神的毕自严下意识问了一句,但随即反应了过来他这是在质问皇帝,脸上满是尴尬之色。
崇祯却是不以为意,而是继续问道:“毕爱卿,朕再问你,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到大明的八股取士,是为了什么?”
毕自严这回学乖了,没有回应。
皇帝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问话绝不是想到哪问到哪,肯定是有关联的。
他隐约察觉到这几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可一时间还没有联系起来。
但这种情况是建立在元廷苛捐杂税、各路起义军大战,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死亡,土地无主、人少地多的情况下,朝廷稳定后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再发生了。”
毕自严回答完后,朝着崇祯微躬,示意自己回答完了。
可崇祯却是没有给出答复,而是静静的看着他,搞得毕自严额头冷汗都出来了,回想着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冒犯龙威的地儿。
不待他全部回想完,崇祯却是低声道:“毕爱卿,你出身世家,曾祖父毕恪是户部尚书、祖父毕忠臣、父亲毕木都是大臣,你自幼在这种环境下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挨饿的滋味。
所以,你虽然了解民生疾苦,但你毕竟没有感同身受,自然也无法理解百姓对粮食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崇祯沉顿了一下,随后低吟了起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昼出云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
“朕读书少,你饱读诗书,这种诗词应该比朕知道的多的多。”
一字一句,如同晨钟暮鼓在毕自严脑海中炸开。
诚如皇帝所说,这类的诗词他能瞬间找出三五十处,可他从未仔细的想过、或者说他想过但未亲身体验过,想了也想的不深。
但结合皇帝的提问和他的回答,他似乎明白了皇帝想要说的。
果然,他还未彻底想明白,崇祯就继续出声了:“你说没有合适的工具,耕地效率不高,这是事实,可你细数古代的农耕工具,
诸如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秦代的铁铧、汉代的铁锹和锸、隋唐宋元时期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水田耙、耖、秧马、耘荡等等;
有几种是朝廷工部或者相关部院研究出来的?基本都是民间百姓为了解决耕种效率而自行研究出来的。
其次,你说的从荒地到熟地、再到良田需要时间长,可据朕所知,荒地到熟地经过翻耕、农家肥、草木灰、不间断的除草等等,
快则两三年、快则五年,就能成为熟地,用三五年的时间换未来几十年,你觉得百姓会不会算这个账?
士绅富商把持,朝廷真不知道吗?大明开国以来两次清理耕地,分别是太祖初年和嘉靖帝年间,
咱们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彻底清查出来,但肯定比皇册登基上要多出来很多,做肯定比不做的要好。
朝廷真要是想放开垦荒,什么耕种效率低、通行不便等等因素都不是问题,百姓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
他们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不愿意放开垦荒的政令,哪怕是知道底层富商士绅把控乡镇也是当做不知道。
你可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正听的入神的毕自严下意识问了一句,但随即反应了过来他这是在质问皇帝,脸上满是尴尬之色。
崇祯却是不以为意,而是继续问道:“毕爱卿,朕再问你,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到大明的八股取士,是为了什么?”
毕自严这回学乖了,没有回应。
皇帝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问话绝不是想到哪问到哪,肯定是有关联的。
他隐约察觉到这几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可一时间还没有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