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开局一条小渔船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卧槽!原来我们国家还有大学生一个暑假里连破24次世界纪录?9块世大运金牌?”

  “世大运是个什么比赛?不管了,反正能破那么多世界纪录,就是老牛*了。”

  “没想到啊,我们华夏人的人种居然游泳能游这么快。”

  似乎是一夜之间,顾鲲这个名字就传遍了华夏大江南北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成为了一个广泛被人街谈巷议的都市传说。

  这天,是9月10日,教师节,也正好是一个星期天,对顾鲲的专访,被安排在了当天下午央视五套的一个体育综艺里播出。

  因为是周末,所以下午档也不算辣鸡时间。这年头娱乐活动少,还没网络,家里有电视机的人,如果不出门,周日下午也是有很大概率看电视的。

  而之所以说,“一夜之间只是传遍大部分一二线城市”,这也不能怪顾鲲,要怪央视的基础设施太差,还要再过两个月,央视五套才能被全国接收呢。

  不过这都是无伤大雅的,既然这套节目反响不错、重播收视率节节攀升,哪怕两个月后,央视五套肯定会拿出来再重播一下。

  或者直接因为在五套表现好,就拿到如今已经能全国接收的一套、重新制作后加入新的素材,追踪报道。

  第二天,9月11日,星期一。

  京城的央视五套,每周都要开例会,总结上一周各节目的反响、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资源调度。

  播出了顾鲲专题的那个节目组,自然是得到了台领导的表扬。

  “主任,这是我们这档节目本期的收视率,以及部分观众的热线来电反馈记录。关于顾鲲的事迹,观众反响非常好。在可收视区间内,我们的收视率是27%,当晚我们挤出时间紧急重播后,收视率反而上升到35%。即使不考虑覆盖范围,收视率也有8%。”节目负责人意气风发地汇报。

  所谓的总收视率,是强行把那些收不到这个频道的地区、也就是全国的总电视机保有量都算进去了,这种算法显然不公平。

  至于收视率调查的方法,90年代主要还是电话抽样,样本比较小,肯定有相当的误差。至于收不到的地方,那就不用电话抽样了,直接按照零加到分母里就行。

  不过算法和误差都不重要,只要知道这个数据在当时的央视五套已经是老牛*了。

  反正你是这么算,别人也是这么算,电视台领导肯定是在同一套考核统计技术手段下来平等衡量所有节目的。

  频道主任当然是很功利的,手下什么节目表现好就要深挖,于是公事公办地问:“你简单总结一下,顾鲲那个专访的观众反馈具体如何?我没时间一条条看。”

  节目负责人便委婉地说明:“其实……对于顾鲲的体育成绩,观众倒不是很热心,主要是对他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比较感兴趣。

  还有一些观众提及目前国内的留学生工作的弊端,盛赞了交大和其他接受兰芳文化教育基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