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善的力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二零零二,在书写形体上,无比美观。左看右看,都一样的意思一样的顺,譬如美人,无论上看下看,都很悦目。在形体这样美的年份里,大概人间的生活也是美好的顺意的。
云浮地区,是广东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山的故乡,石的天堂;云浮因为山石而美,也因为山石而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有人因为山石而富。云浮出产质量上乘的花岗岩石,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楼房的瓷砖地板。能工巧匠还把它琢磨成各式各样的精致岩石制品,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但岩石只富了廖廖少数人,云浮多数人依然因山而穷,也因为山闭塞而落后。然而,苏杰的生命却在这里焕发出了异彩。三百多个日子,是充实的日子,是宁静的日子,是精神富足的日子。她热爱自然,崇尚质朴,美味佳肴不是她的嗜好,她喜欢与山石丛林为伴,寄情飞云流水。乡村的孩子们,从电视中知道了大城市的富丽,知道了重山之外的世界原来这样的广阔精彩,向往渴慕之至。苏杰理解这些淳朴天真的孩子们的梦想,怜悯他们纯真的憧憬,她欣喜他们虽是小鸟却志在蓝天。她常带他们去做野外的徒步旅游,让他们亲身体验家乡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山石田土的热情,着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她教他们描绘秀美的田园风光,让他们从中感受自然赐予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她认为,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内心柔和,才会更加热爱生命,会过得幸福。她几乎是一个快乐的使者,简单的乡间生活,她却,她过得津津有味。她热切地要把快乐传播到每家每户,把希望之火留在每个孩子的心间。在村子里,她不厌其烦地同家长们交谈;田地间,她微笑着同农人闲聊,询问他们的收成,向他们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她的流露出对生活的喜悦与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淳朴的乡民。他们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平淡艰苦的日子里寻找乐趣,从平常的物品里找出能愉悦感官的美,原来乐趣无时不在;美,无处不存。她的画,农民们的形象日益增多:一个站在田坎上悠然吸着旱烟的老农,一群在大树下追逐的小孩,或许一个农村妇女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心满意足给怀中的婴儿喂奶……,所有这些绘画,都能让乡民们兴高采烈,他们喜滋滋地指着画面说:“这不是我吗?这个是某某啊!太活灵活现了。”她脱却了书卷气、文人的清高,真正地融入生活,把艺术带到民众当中、生活当中,而不是高高地供奉在艺术的殿堂里让人仰视。她与张爱铃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特具灵气的女子,一个在小说界叱咤风云,一个将在画界出类拔萃。有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只有伴随着城市电车的喧闹声才能入睡,在小贩的叫卖声中才能写出她的《金锁记》,而苏杰只有身处乡间,她的心灵才能得到平静,她才能完成她的《风和日丽》。
在五月里一个明净的清晨,她应省画联的邀请,携自己最近的画作去参赛。她的画,在绘画界,已得到认可,她作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家,得到诸多名画家由衷的赞赏。他们觉得她的画,透着一股灵气,会让你油然而生感动。她的画,跳动着自然的音符,凝聚着生命的力,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让愉悦者看了更欢乐,哀痛者看了便禁不住泪流。她知道宁静的乡村,是哺育着她的灵感之母。她领了奖,便不在繁华的都市多做一分钟的逗留,急急要回到母亲的怀抱。
在简陋嘈杂的客车上,她依然宁和雅静,很多人怀着羡慕的表情看她,看了又看。坏人是因为心术不正而面目可憎,她是由于内心和善而气色宁和。她尽管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但她并不欣喜若狂,对于荣誉与成功,她已经能经得起考验。对她来说,创作的过程就蕴含着无限的快乐。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终点站,永远在路上。
今天上省城,她特地选了一套质地上乘的淡青色连衣裙,配一双白色皮鞋,肩上挂一个款式新雅的女式皮包,皮包就搁在并拢的双膝上。坐在车角落里的一个小伙子,很不安分地左顾右盼,特别留心苏杰不一般的仪容,对她的毫无警觉的神情很是欣喜。他看她并不披金戴银,任其自然,但她衣裙的得体雅致,皮包质地的优良,便幻想着那皮包里面的富有,就把她纳入他实现恶望的首选范围。他是一位吸白粉者,囊中酸涩而毒瘾又发,就决定铤而走险,苏杰正好成了他在在客车上的猎物。他对苏杰看了又看,琢磨着时机下手。他是本地人,对这一带熟土熟路,车进入高腰县境内,他就计算着再过几分钟之后,就是他下手的最佳时机。他走到苏杰座位旁边,装着为下车方便而站在那里的样子。想到要行抢,他的看上去若无其事的表面,一颗心脏突突地乱跳。但苏杰的毫无防范的神情让他又一次下定决心,也不至于一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就两腿发软——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犯罪。在别人的眼里,面前的这位年轻人,脸上透着纯洁,哪会想到他已经是被毒瘾控制而迷失本性了呢。苏杰温和善良的神貌,曾一时令他动了向善之心,却并没最终驱去他的恶念,苏杰的优美,反而纵容了他放心为恶,毒瘾真够毁灭性。他知道抢走搁置在苏杰双膝上的皮包,如囊中取物,心下暗暗欢喜。客车在预定的小村落停下,一念生恶,瘾君子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二零零二,在书写形体上,无比美观。左看右看,都一样的意思一样的顺,譬如美人,无论上看下看,都很悦目。在形体这样美的年份里,大概人间的生活也是美好的顺意的。
云浮地区,是广东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山的故乡,石的天堂;云浮因为山石而美,也因为山石而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有人因为山石而富。云浮出产质量上乘的花岗岩石,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楼房的瓷砖地板。能工巧匠还把它琢磨成各式各样的精致岩石制品,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但岩石只富了廖廖少数人,云浮多数人依然因山而穷,也因为山闭塞而落后。然而,苏杰的生命却在这里焕发出了异彩。三百多个日子,是充实的日子,是宁静的日子,是精神富足的日子。她热爱自然,崇尚质朴,美味佳肴不是她的嗜好,她喜欢与山石丛林为伴,寄情飞云流水。乡村的孩子们,从电视中知道了大城市的富丽,知道了重山之外的世界原来这样的广阔精彩,向往渴慕之至。苏杰理解这些淳朴天真的孩子们的梦想,怜悯他们纯真的憧憬,她欣喜他们虽是小鸟却志在蓝天。她常带他们去做野外的徒步旅游,让他们亲身体验家乡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山石田土的热情,着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她教他们描绘秀美的田园风光,让他们从中感受自然赐予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她认为,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内心柔和,才会更加热爱生命,会过得幸福。她几乎是一个快乐的使者,简单的乡间生活,她却,她过得津津有味。她热切地要把快乐传播到每家每户,把希望之火留在每个孩子的心间。在村子里,她不厌其烦地同家长们交谈;田地间,她微笑着同农人闲聊,询问他们的收成,向他们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她的流露出对生活的喜悦与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淳朴的乡民。他们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平淡艰苦的日子里寻找乐趣,从平常的物品里找出能愉悦感官的美,原来乐趣无时不在;美,无处不存。她的画,农民们的形象日益增多:一个站在田坎上悠然吸着旱烟的老农,一群在大树下追逐的小孩,或许一个农村妇女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心满意足给怀中的婴儿喂奶……,所有这些绘画,都能让乡民们兴高采烈,他们喜滋滋地指着画面说:“这不是我吗?这个是某某啊!太活灵活现了。”她脱却了书卷气、文人的清高,真正地融入生活,把艺术带到民众当中、生活当中,而不是高高地供奉在艺术的殿堂里让人仰视。她与张爱铃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特具灵气的女子,一个在小说界叱咤风云,一个将在画界出类拔萃。有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只有伴随着城市电车的喧闹声才能入睡,在小贩的叫卖声中才能写出她的《金锁记》,而苏杰只有身处乡间,她的心灵才能得到平静,她才能完成她的《风和日丽》。
在五月里一个明净的清晨,她应省画联的邀请,携自己最近的画作去参赛。她的画,在绘画界,已得到认可,她作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家,得到诸多名画家由衷的赞赏。他们觉得她的画,透着一股灵气,会让你油然而生感动。她的画,跳动着自然的音符,凝聚着生命的力,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让愉悦者看了更欢乐,哀痛者看了便禁不住泪流。她知道宁静的乡村,是哺育着她的灵感之母。她领了奖,便不在繁华的都市多做一分钟的逗留,急急要回到母亲的怀抱。
在简陋嘈杂的客车上,她依然宁和雅静,很多人怀着羡慕的表情看她,看了又看。坏人是因为心术不正而面目可憎,她是由于内心和善而气色宁和。她尽管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但她并不欣喜若狂,对于荣誉与成功,她已经能经得起考验。对她来说,创作的过程就蕴含着无限的快乐。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终点站,永远在路上。
今天上省城,她特地选了一套质地上乘的淡青色连衣裙,配一双白色皮鞋,肩上挂一个款式新雅的女式皮包,皮包就搁在并拢的双膝上。坐在车角落里的一个小伙子,很不安分地左顾右盼,特别留心苏杰不一般的仪容,对她的毫无警觉的神情很是欣喜。他看她并不披金戴银,任其自然,但她衣裙的得体雅致,皮包质地的优良,便幻想着那皮包里面的富有,就把她纳入他实现恶望的首选范围。他是一位吸白粉者,囊中酸涩而毒瘾又发,就决定铤而走险,苏杰正好成了他在在客车上的猎物。他对苏杰看了又看,琢磨着时机下手。他是本地人,对这一带熟土熟路,车进入高腰县境内,他就计算着再过几分钟之后,就是他下手的最佳时机。他走到苏杰座位旁边,装着为下车方便而站在那里的样子。想到要行抢,他的看上去若无其事的表面,一颗心脏突突地乱跳。但苏杰的毫无防范的神情让他又一次下定决心,也不至于一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就两腿发软——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犯罪。在别人的眼里,面前的这位年轻人,脸上透着纯洁,哪会想到他已经是被毒瘾控制而迷失本性了呢。苏杰温和善良的神貌,曾一时令他动了向善之心,却并没最终驱去他的恶念,苏杰的优美,反而纵容了他放心为恶,毒瘾真够毁灭性。他知道抢走搁置在苏杰双膝上的皮包,如囊中取物,心下暗暗欢喜。客车在预定的小村落停下,一念生恶,瘾君子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