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下嫁皇家女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圣人,夜凉了,别被寒气浸了身子……”
不知何时,高力士已经站在了身后,李隆基这才恍然,自己不知何时竟赤着脚来到了便殿的门口,望着黑洞洞的外面呆呆出神。
“朕没事……”
又是一声重而长的叹息,自从去岁岁尾以来,叹息似乎已经成了这位老迈皇帝的习惯。李隆基的喉咙咕哝了两下,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哽住了,好半晌才低低的问道:
“你的身子好了不少,一定要好好的将养,千万不能走在朕的前面,听见了吗?”
说话的声音略微带着颤抖,竟使得高力士肩头不由自主的抽动起来,浑浊的老泪汩汩而下。
“圣人……圣人千秋万岁,老奴,老奴……”
他本想说自己怎么会走在天子的前面,但情绪陡而激动,一时间竟泣不成声。
明明潼关和河东城处传来的是捷报,一主一仆两个古稀老人竟如此伤感。
其实,这也是长期压抑情绪后的一次发泄,潼关的捷报使得精神一直紧绷的李隆基稍有缓和,情绪因而有些失控并不奇怪。
况且原本似乎病入膏肓的高力士竟奇迹般的好转了,不但可以下地行走,甚至可以处理宫中一些简单的事务了。
失去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是李隆基一直不愿意面对的,现在看到高力士迁延了半年多的支离病体逐渐痊愈,心境也随之好转。
“甚千秋万岁,那都是臣子们糊弄朕的话,朕虽然老了却不糊涂,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谁也逃不脱生老病死,朕以盛年夺位,御极天下四十余载,有这等寿数的,上下千年如此能比拟者,怕是一只手就数过来了……”
说着,李隆基伸出了右手在高力士的面前比划着,然后又语气转低,继续道:
“知足常乐,朕很知足,现在唯有一则心愿,只要能平定四方叛乱,哪怕立时就去见列祖列宗,也足以瞑目了……”
高力士大为动容,他伺候了李隆基将近五十年,今日还是第一次从这位自诩文治武功仅次于太宗的天子说出如此灰心丧气的话来。
“圣人有天命庇护,安贼小儿不过跳梁小丑,高相公前几日潼关大捷,下个月说不定就能兵出潼关,收复东都了呢……”
其实他这话也就是安慰安危李隆基,说下个月能收复东都,连高力士自己都不相信。
李隆基的表情里透出几分苦笑。
“你也不用安慰朕,一年内能够收复东都都已经是托天之福了。”
高力士哑口无言,他在兵事上本就没有独到的见解,说一些好听的话也不过是为了使李隆基高兴一点,至于战争的形势如何发展,只能凭借朝中的知兵之人决断。他就是有这一点好处,对于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务,从不贸然插手,分寸拿捏的极为老道,这也是他在大唐宫中能屹立四十余载不倒的原因之一。
然则,李隆基却话锋一转。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圣人,夜凉了,别被寒气浸了身子……”
不知何时,高力士已经站在了身后,李隆基这才恍然,自己不知何时竟赤着脚来到了便殿的门口,望着黑洞洞的外面呆呆出神。
“朕没事……”
又是一声重而长的叹息,自从去岁岁尾以来,叹息似乎已经成了这位老迈皇帝的习惯。李隆基的喉咙咕哝了两下,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哽住了,好半晌才低低的问道:
“你的身子好了不少,一定要好好的将养,千万不能走在朕的前面,听见了吗?”
说话的声音略微带着颤抖,竟使得高力士肩头不由自主的抽动起来,浑浊的老泪汩汩而下。
“圣人……圣人千秋万岁,老奴,老奴……”
他本想说自己怎么会走在天子的前面,但情绪陡而激动,一时间竟泣不成声。
明明潼关和河东城处传来的是捷报,一主一仆两个古稀老人竟如此伤感。
其实,这也是长期压抑情绪后的一次发泄,潼关的捷报使得精神一直紧绷的李隆基稍有缓和,情绪因而有些失控并不奇怪。
况且原本似乎病入膏肓的高力士竟奇迹般的好转了,不但可以下地行走,甚至可以处理宫中一些简单的事务了。
失去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是李隆基一直不愿意面对的,现在看到高力士迁延了半年多的支离病体逐渐痊愈,心境也随之好转。
“甚千秋万岁,那都是臣子们糊弄朕的话,朕虽然老了却不糊涂,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谁也逃不脱生老病死,朕以盛年夺位,御极天下四十余载,有这等寿数的,上下千年如此能比拟者,怕是一只手就数过来了……”
说着,李隆基伸出了右手在高力士的面前比划着,然后又语气转低,继续道:
“知足常乐,朕很知足,现在唯有一则心愿,只要能平定四方叛乱,哪怕立时就去见列祖列宗,也足以瞑目了……”
高力士大为动容,他伺候了李隆基将近五十年,今日还是第一次从这位自诩文治武功仅次于太宗的天子说出如此灰心丧气的话来。
“圣人有天命庇护,安贼小儿不过跳梁小丑,高相公前几日潼关大捷,下个月说不定就能兵出潼关,收复东都了呢……”
其实他这话也就是安慰安危李隆基,说下个月能收复东都,连高力士自己都不相信。
李隆基的表情里透出几分苦笑。
“你也不用安慰朕,一年内能够收复东都都已经是托天之福了。”
高力士哑口无言,他在兵事上本就没有独到的见解,说一些好听的话也不过是为了使李隆基高兴一点,至于战争的形势如何发展,只能凭借朝中的知兵之人决断。他就是有这一点好处,对于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务,从不贸然插手,分寸拿捏的极为老道,这也是他在大唐宫中能屹立四十余载不倒的原因之一。
然则,李隆基却话锋一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