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岳青君辛双成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82章 (下) 君臣更龌龊 暗箭不闻声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一战,更加明目张胆的和自己分庭抗礼,视自己如无物,将自己这个皇帝依然当做无知小儿?

贤德帝其实已经为这种想法想的几天都睡不着。

天子无私恩,天子无私仇,天子无私心,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以自己的小肚鸡肠来揣摩言家。

言家是言家,他们有私,功劳可以为他们家族添加荣耀,威胁到国朝的威权。

但是自己是天子,不是一家一姓的富贵之家,若是赏罚不能分明,何以统领天下亿万百姓?

何以昭彰律例?若非言达天这一场大胜仗,难道自己真的能安稳的做着太平天子么?

自己不该有这个私心,这一仗虽然让言家的名誉与实力更加如日中天,但是这一仗不也是朝廷的胜利和自己的胜利么?

打胜仗了自己忧心忡忡,但是若真的是败仗,自己还能有时间忧心忡忡,揣摩这些不可告人的心事么?恐怕那个时候是亡国灭族,哪里有时间搞这些拿不上台面的算计?

他突然之间冷汗淋漓,如果真的是打了败仗,自己可以用这个理由——顺理成章的理由诛杀言世昭一家,或者是不用做的太绝——贬谪他们,那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杀一杀言家气焰熏天的威风?

若是真的打败仗,自己还有这样从容余裕来筹谋思量这些蝇营狗苟的诡计么?

他开始有些懊悔和懊恼,他开始想为什么言达天不打一个败仗,为什么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不是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为什么他不是那个误国误民的赵括呢?

长安城里不知何时,也许是在胜仗前,也许是之后,开始流传皇上洪福齐天的英明神武的歌赞。

一时间顺口溜,童谣,传得街知巷闻。

这本来没有他一丝一毫的功劳,他却贪冒他人之功,一下子就成了声威赫赫的千古明君。

一下子就洗雪了国朝百余年屈辱的边防史。

功高盖世,鸿福齐天本来就是国朝黔首黎庶的口头禅。

其阿谀无耻的本性,丝毫不比御用文人低劣。

他们早就拿无耻肉麻当有趣,所以不要以为他们能说得出来英明神武,是因为他们文化教养深厚,更不要以为他们信奉的洪福齐天,就证明他们信仰神祗。

他们祖祖辈辈都活在吃喝拉撒睡的形而下,从未考虑过,也从未有过信仰,更不曾沐浴过神的恩典光荣。

这时候说这八个字的不仅仅是臣工官僚,而是满城和几乎天下的百姓。

臣子无耻也就罢了,草民百姓也跟着起哄吹风,那是什么道理?

一夜之间,贤德帝变成了可以上比尧舜的贤君。

就连他的懦弱也说成了是圣人的仁德宽厚,就连他的出生也开始被附会成红光漫天,氤氲香气三日不绝环绕在九江王府,就连他以皇族支脉继承大统,也被说成了上天神授。

就连他是个侧室庶出的贫贱的王子也被说成是嫡传圣人。

他自己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呢?

他根本就不是太祖皇帝的从弟之后,而且据说还是隐太子一系的子弟过继给九江王府。

这是个不齿于人,也提不到台面的话题。

如果纠葛起来这些话语史迹,恐怕要牵扯到本朝国祚不正,开国太祖太宗皇帝的残贼不仁了。

那些过往的历史,国朝上下的文人策士,一般都讳莫如深,皇家贵戚,自然更不去招惹无端的文网祸患。

总之一句话,威武雄壮,仁君圣明,武功之隆盛,盖过秦皇汉武,文治昌盛华美,骎骎近乎三代。

若是讲今皇上之神威凛凛,只有国朝太宗文皇帝可以比拟。

满朝之人早已经醺然薄醉,贤德皇帝的贤德二字似乎用刚愎自用来形容更加贴切形象。

他一向认为自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哪知道也被突然而来的天上大捷冲昏了头脑,开始接受那些无耻的功德表。

臣子们怂恿皇上借助这次大胜,封禅泰山,宣扬国威,安抚四夷,教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