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0章:恢复大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晋武帝司马炎生前煞费苦心,布下了皇族、士族、外戚、宗室四方势力相互制衡的格局。
期望傻儿子晋惠帝能够玩好平衡,将西晋王朝延续下去,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一二十年,西晋就在八王之乱的动荡中苟延残喘了!
而他更没想到的是:当年他都不正眼瞧的南匈奴,居然成了西晋的掘墓人?!
要知道,南匈奴已经归附华夏几百年,高层全部汉化,被当成了看门犬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最终会是南匈奴灭亡了西晋!?
在这其中,自有玄妙之处,我们可以从刘渊自一个南匈奴的贵族成长为赵汉皇帝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自打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投靠汉宣帝以来,南匈奴开始了和大汉打交道的日子。虽然汉朝一有衰落的时候,南匈奴就过来打秋风,但西汉东汉也从来没放弃过将其归化的想法。相爱相杀几百年,到了曹操手中,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安置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其中居于太原的是左部刘豹,他有个儿子,叫刘渊。(北匈奴的那份图纸,太6了!完全就是国宝鸡……)
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在一代代匈奴贵族子弟进行人质或文化交流过程中,南匈奴基本已经完全汉化了。我们从刘渊的日常可以看出,他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这两部书,大致都能诵读,而《史记》、《汉书》及诸子的著作,没有不阅读的。
可以说,刘渊已经是个精神上的汉人了,也不得不说,这是汉文化的一种巨大的成功!(这个菠萝家里书架上也有,完全归根于对历史的热爱,就是没想过,有一天会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公元265年,刘渊长大后,被派到晋朝作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我认为,刘渊这么爱好华夏文化的,应该是很高兴被作为人质接受先进文化洗礼的。
就像我们现在从偏僻村庄进城读书的孩子一样。
可惜,刘渊刚一来到华夏,见证的是以晋代魏的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见证的是在此背景下华夏文化的腐朽和败落。
随着世族的崛起,两汉风骨已经逐渐变了味。
刘渊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七岁时,母亲呼延氏去世,他伤心得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旁人都被他的悲伤所感动,宗族、部落的人都赞赏他的孝顺。当时,曹魏司空王昶等人听说后也非常赞赏刘渊,并且派人前去吊唁。七岁的小孩,可以看出真性情,发乎内心的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然而到了晋朝,刘渊涨了见识。看到了西晋太傅王祥的卧冰求鲤的光辉事迹。看到了各种以孝之名博眼球的各种“惊人”事迹。
这是孝吗?这只是借孝之名,获取名声。下一步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和各地孝子互相吹捧,然后名声传于州郡。随后,踏入仕途,走向人生巅峰。
司马氏代魏。由于得国不正,对忠这个字很尴尬。
刘渊会听到:当年忠于魏朝几十年的太傅司马懿,在人生最后三年,放手一搏,从管家变成了大股东。
刘渊会听到:号称大魏忠臣的司马孚,则是流着泪捧着魏帝曹髦的冰凉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然后,领衔写诏书假惺惺地反驳郭太后将曹髦以平民安葬的诏书,“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
刘渊还会听到:当年卧冰求鲤的表演艺术家偶像王祥,年前刚接受曹髦以师礼拜见,并指导曹髦如何做一个好皇帝,随后曹髦被杀,大哭之后就毫无心理负担地拜访司马昭,并接受晋朝的高官。
在南匈奴偏远的山西,刘渊在读汉朝史书时,还在和同学朱纪、范隆讨论随何、陆贾跟随汉高祖却缺乏武功;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却缺少文才。估计还会被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人的武功所折服。
在他年轻的心中,肯定以为华夏人才辈出,各个心怀壮志:男儿千里觅封侯。
然而到了西晋,看到的却是石崇与王恺斗富这般记入青史的“壮举”。估计年轻人刘渊这才知道,贵族还能这么玩。才看到晋武帝司马炎晚年风流潇洒,羊车选妃。才知道开国皇帝可以这么玩。
在做人质这十几年,刘渊看过了太多太多,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深沉内敛的中年人。当年对华夏文化有多向往,现在对晋朝就有多失望。偶像,在他心中彻底崩塌了。但同时,建立起了新的目标:恢复大汉。
一个匈奴人,目标是恢复大汉,虽然感觉怪怪的,你大可以说他虚伪做戏,为自己起兵找借口。但结合刘渊之前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难道没有几分真心吗?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晋武帝司马炎生前煞费苦心,布下了皇族、士族、外戚、宗室四方势力相互制衡的格局。
期望傻儿子晋惠帝能够玩好平衡,将西晋王朝延续下去,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一二十年,西晋就在八王之乱的动荡中苟延残喘了!
而他更没想到的是:当年他都不正眼瞧的南匈奴,居然成了西晋的掘墓人?!
要知道,南匈奴已经归附华夏几百年,高层全部汉化,被当成了看门犬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最终会是南匈奴灭亡了西晋!?
在这其中,自有玄妙之处,我们可以从刘渊自一个南匈奴的贵族成长为赵汉皇帝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自打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投靠汉宣帝以来,南匈奴开始了和大汉打交道的日子。虽然汉朝一有衰落的时候,南匈奴就过来打秋风,但西汉东汉也从来没放弃过将其归化的想法。相爱相杀几百年,到了曹操手中,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安置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其中居于太原的是左部刘豹,他有个儿子,叫刘渊。(北匈奴的那份图纸,太6了!完全就是国宝鸡……)
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在一代代匈奴贵族子弟进行人质或文化交流过程中,南匈奴基本已经完全汉化了。我们从刘渊的日常可以看出,他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这两部书,大致都能诵读,而《史记》、《汉书》及诸子的著作,没有不阅读的。
可以说,刘渊已经是个精神上的汉人了,也不得不说,这是汉文化的一种巨大的成功!(这个菠萝家里书架上也有,完全归根于对历史的热爱,就是没想过,有一天会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公元265年,刘渊长大后,被派到晋朝作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我认为,刘渊这么爱好华夏文化的,应该是很高兴被作为人质接受先进文化洗礼的。
就像我们现在从偏僻村庄进城读书的孩子一样。
可惜,刘渊刚一来到华夏,见证的是以晋代魏的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见证的是在此背景下华夏文化的腐朽和败落。
随着世族的崛起,两汉风骨已经逐渐变了味。
刘渊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七岁时,母亲呼延氏去世,他伤心得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旁人都被他的悲伤所感动,宗族、部落的人都赞赏他的孝顺。当时,曹魏司空王昶等人听说后也非常赞赏刘渊,并且派人前去吊唁。七岁的小孩,可以看出真性情,发乎内心的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然而到了晋朝,刘渊涨了见识。看到了西晋太傅王祥的卧冰求鲤的光辉事迹。看到了各种以孝之名博眼球的各种“惊人”事迹。
这是孝吗?这只是借孝之名,获取名声。下一步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和各地孝子互相吹捧,然后名声传于州郡。随后,踏入仕途,走向人生巅峰。
司马氏代魏。由于得国不正,对忠这个字很尴尬。
刘渊会听到:当年忠于魏朝几十年的太傅司马懿,在人生最后三年,放手一搏,从管家变成了大股东。
刘渊会听到:号称大魏忠臣的司马孚,则是流着泪捧着魏帝曹髦的冰凉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然后,领衔写诏书假惺惺地反驳郭太后将曹髦以平民安葬的诏书,“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
刘渊还会听到:当年卧冰求鲤的表演艺术家偶像王祥,年前刚接受曹髦以师礼拜见,并指导曹髦如何做一个好皇帝,随后曹髦被杀,大哭之后就毫无心理负担地拜访司马昭,并接受晋朝的高官。
在南匈奴偏远的山西,刘渊在读汉朝史书时,还在和同学朱纪、范隆讨论随何、陆贾跟随汉高祖却缺乏武功;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却缺少文才。估计还会被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人的武功所折服。
在他年轻的心中,肯定以为华夏人才辈出,各个心怀壮志:男儿千里觅封侯。
然而到了西晋,看到的却是石崇与王恺斗富这般记入青史的“壮举”。估计年轻人刘渊这才知道,贵族还能这么玩。才看到晋武帝司马炎晚年风流潇洒,羊车选妃。才知道开国皇帝可以这么玩。
在做人质这十几年,刘渊看过了太多太多,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深沉内敛的中年人。当年对华夏文化有多向往,现在对晋朝就有多失望。偶像,在他心中彻底崩塌了。但同时,建立起了新的目标:恢复大汉。
一个匈奴人,目标是恢复大汉,虽然感觉怪怪的,你大可以说他虚伪做戏,为自己起兵找借口。但结合刘渊之前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难道没有几分真心吗?
(本章未完,请翻页)